一聊啥手机APP就推啥!窃听难举证 主管部门回应
一聊啥手机APP就推啥!窃听难举证 主管部门回应
“聊什么手机App就推什么”“刚说过想买什么东西,下一秒就收到推送”,不少网友吐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手机‘窥探’、隔屏有耳,
治理手机App,
有没有什么能做在前面?”
1月14日,上海市政协常委游闽键表示:我想咨询个问题,手机窃听,“隔屏有耳”,App的备案是通信管理局在负责的,有没有什么监管机制?有没有一些能够做在前面的动作?
答:其实我们有常态化检测,去年一年检测了10000多款上海地区备案的App。
问:从结果来看,这个现象还是很多的,虽然我知道通信管理局、网信、公安都在管,为什么管了这么多、还有这么多?
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80%的智能手机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手机应用偷听或窥探,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反感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但苦于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和维权途径,只能在担忧中使用手机。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我国已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监管职责方面,网信办负责统筹,公安打击违法犯罪,通信管理局则聚焦行业治理。
答:App的问题很复杂,不仅局限于上海,全国各地都有上架,还有在国外各种应用市场上架的。
问:如果有的地方他不管,最后就没办法监管了,这就是个盲区嘛。
答:从我们上海角度来讲,我们抓得还是很紧的。公安打击违法犯罪,我们通信管理局更关注行业治理。
问:事后处罚是一方面,但是事后处罚真的是举证很困难,你感觉到被窃听、被“杀熟”,但很难把证据固化下来,不可能一次次去公证。
我们管理机构有没有可能跨前一步,做一个第三方的评估或者审计?美国有个第三方评估的机制,评估你这个App的算法到底有没有侵犯公民的信息安全,我们有没有可能提前介入?
还有,能不能加大处罚的力度?因为目前的违法成本太低了,就是下架,实际上起不到惩戒的作用。
今年两会,游闽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App抓取、窥探用户隐私治理的建议》。他提出,各监管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大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即备案、抽查、委托第三方审计评估,加大对侵犯用户隐私App的曝光、处罚力度。“这次咨询活动是一次友好的交流探讨,希望能为推动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游闽键说。
针对上述问题,游闽键建议监管部门加大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即备案、抽查、委托第三方审计评估,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首先,完善监管路径,制定更加严格、细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App合规指引。开展App上架前的检测和备案,明确界定App在收集用户数据时的边界和规范,让软件开发者清楚地知道什么信息可以收集,什么信息不能收集。同时,加大对侵犯用户隐私App的曝光、处罚力度。
其次,完善算法备案制度,开展算法评估试点工作。搭建“算法影响方法实验室”,通过独立测试来剖析和发现头部App使用的算法中存在的危害,评估算法推荐、决策如何影响用户生活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
他还建议,联合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涉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生活服务类等领域移动应用程序巡查力度。网信办、公安、市场监管、通信管理等部门协同推进建设信息监测基础平台;建立App安全评估认证体系,重点围绕移动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常态化巡查、治理。
同时,加强对网络广告的监管,规范企业合法合理使用用户信息。组织有关公司进行专题法律培训,强化广告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增强自律意识;规范企业通过合法、透明且尊重用户隐私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用户数据,遵循数据最小化使用原则;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预防及减少消费欺诈、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游闽键建议开展上海市智能手机安全使用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矩阵集中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市民智能手机使用隐私保护意识,提高使用技能,包括不随意给予App过多权限,有关通讯录、相册、位置等敏感权限更要仔细确认;下载App认准官方渠道,远离山寨陷阱;及时更新App版本,修补安全漏洞等。
来源:新民晚报综合话匣子、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网站为信息交流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不拥有内容所有权,亦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yangyangzhi8@foxmail.com,收到侵权通知后,我们将尽快对通知内容进行审核。若确认存在侵权行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相关侵权内容的链接,并视情况对上传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